河源检察机关成立生态修复实践示范基地,生态检察助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有新举措;建设检察林、巾帼林、青年林,号召检察干警等沉浸式融入生态建设;严厉打击危害野生动植物犯罪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用公益诉讼专项资金助力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野外,充分发挥生态领域案件办理实效。
守生态,赏生物多样性之美
春天的河源,草木葱葱,鲜花遍野,五彩斑斓。3月21日,紫金县人民检察院携手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季启动仪式暨大苞山茶野外回归行动”,紫金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示范点喜迎“新成员”——130株大苞山茶。大苞山茶是山茶科家族重要的一员,仅在广东、香港少数地区零星分布,数量极为稀少,濒危程度与大熊猫相媲美,堪称植物界的珍稀之宝。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廖文波介绍,大苞山茶野外回归作业,是全国首次。检察机关携手保护区,希望通过重建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种群,使其逐步恢复种群规模,摆脱灭绝危险。全市3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示范点补植复绿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后续管护费用均来自检察机关与财政部门、法院建立的公益诉讼专项资金账户。
据统计,2020年以来,河源市两级检察机关共受理涉野生动植物资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50件,立案46件,发出检察建议2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2件,索赔公益损害赔偿金并获法院支持103万余元,涉及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截至目前,全市两级公益诉讼专项资金账户共入账360万余元。
在这个春天,河源市检察机关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3个生态修复实践示范点,为解决破坏生态案件异地修复提供了新思路。示范点内设检察林、巾帼林、青年林等,组织检察干警、“益”心为公志愿者、特邀检察官助理现场参与植树造林。其中,紫金县人民检察院在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河源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示范点,该示范点采用“义务种植”+“涉案种植”模式,已经在该基地种下本土树种钟花樱桃、红花油茶和红花荷200余棵。
聚共识,助河源绘绿美画卷
为凝聚更大的生态保护共识与合力,河源市检察机关注重加强与当地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特别是注重加强与自然保护区的合作,共同服务保障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紫金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及紫金县林业局等将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今年开始,白溪自然保护区将在每年春季举行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野外活动。“保护区科研团队近年对区内重点保护植物进行保育研究,自主培育紫纹兜兰、大苞山茶、穗花衫、红豆属植物等珍稀濒危物种苗木,储备了回归用苗。”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